691【雄心】-《九锡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韩忠杰垂首道:“整顿武备,趁势北伐!”

    君臣二人一问一答,北伐这两个字便落入所有重臣的耳中。

    没有人直接表态反对,倘若李端能看见今日这样的场面,再对比他当年历经坎坷才促成的第一次北伐,不知会是欣慰还是失望。

    当然沉默不代表赞同,李宗本显然明白这个道理,下面这些重臣只是在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。

    他转头看向站在韩忠杰侧前方的萧望之,问道:“关于韩卿家的提议,不知荣国公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萧望之微微垂首道:“回陛下,臣没有意见。”

    这個回答出乎李宗本的意料,他已经做好萧望之会反对的准备,却没想到对方会是这样的态度。

    难道说这段时间的压制已经让萧望之认清现实?

    自从那次因为如何处理厉冰雪和飞羽军将士的争议之后,军事院的势力格局渐趋明显。

    虽说萧望之有李景达的支持,但是韩忠杰、张旭、陈澜钰和沈玉来的步调逐渐一致,他们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实权武勋,共同进退所形成的话语权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在接下来的日常理政之中,萧望之有好几次被迫接受他们四人的意见,特别是在对靖州军一系将领的任免和调动上,他的处境可以用独木难支来形容。

    或许这就是今日韩忠杰敢抢在萧望之前面表态的原因。

    李宗本心念电转,温和地说道:“荣国公乃国之柱石,在军事上造诣尤深,何不对此事畅所欲言,以便朕能做出更合适的应对。”

    萧望之沉默片刻,道:“陛下,既然涉及到北伐大业,臣认为应该听一听边军主帅的意见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自然,朕在等陆沉和刘守光的密折,不过——”

    他话锋一转,笃定地说道:“先皇最大的遗憾便是无法再临旧都,北伐势在必行,想来边军将士都渴望为国效忠和建功立业。方才韩卿家有句话说得很对,景国内乱可遇不可求,一旦错过便很难有第二次。朕不会狂妄到认为景军不堪一击,但是若能利用这个机会收复河洛城外围的故土,便能给将来还于旧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。”

    萧望之似有迟疑,最终还是拱手一礼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
    李宗本对他的态度很满意,面上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,继而道:“此战规模不会太大,但是无论战事规模大小,朝廷都要提前做好准备,这就是朕今日召众位卿家入宫的原因。”

    过去两年多时间里,在两位宰相和户部尚书景庆山的辛勤努力之下,经界法在江南各地推行开来,朝廷的赋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,国库渐渐变得充盈,因此李宗本才有信心打一场正名之战。

    军方肯定不会反对北伐,在为国尽忠的前提下,北伐意味着数不清的战功和赏赐,说不定还能拼出一个光宗耀祖的爵位。

    陆沉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    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商贾之子,因为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,年纪轻轻便是当朝郡公,多少家世背景强过他的权贵子弟在他面前伏低做小?

    李宗本之前还担心萧望之会提出异议,眼下连这位荣国公都没有反对,还有谁能阻拦北伐大业?

    便在这时,一个中气十足的嗓音响起。
    第(2/3)页